瑞郎、欧元、日元...央行负利率并非万能药 一文
什么是负利率?
利率是资金存放在银行所产生的费用。当利率为正时,债权人将从银行得到一笔利息,而当利率为负时,债权人则需要向银行支付一笔利息。
今年3月以来,各国政府和央行试图遏制COVID-19病毒大流行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全球利率大幅下滑。现在零利率已经是普遍现象,市场进一步猜测,央行是否会进一步将利率推向负值,以及采用一些其他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以提振疲软的经济增速和飙升的失业。
央行为什么要改变利率?
利率是中央银行通过上调或下调货币成本来控制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手段。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试图保持经济运行在一个最佳水平,避免经济过冷或者过热。如果经济增长和通胀运行在央行目标的上方,央行可能会上调利率。如果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和消费者的借贷成本就会降低,支出上升,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供应就会增加,导致经济过热,此时加息则能抑制支出、减少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流动。
中央银行如何干预外汇市场?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央行都需要不断增加经济中的货币流动。
负利率虽然很少见,但也不是不存在。COVID-19疫情爆发前,实施负利率的国家有瑞士央行(-0.75%)、丹麦央行(-0.6%)、日本央行(-0.1%),目前欧洲央行的存款机制利率也降至了-0.5%。央行实施负利率也就以意味着,商业银行将钱存入银行是要付出成本的。为了减轻这些成本,商业银行试图以高于银行利率的微小利差向企业和消费者放贷,从而抵消将资金留在央行的成本。
瑞士央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负利率,目前的负利率政策是用来遏制避险货币瑞士法郎的升值,以帮助出口商。丹麦央行在8年前开始使用负利率,部分原因是为了令丹麦克朗与欧元保持一致。日央行在2016年推出负利率政策,目的是为了提振消费者支出,当时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欧元区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欧央行在2014年首次将存款利率下调至负值,以压低欧元汇率,帮助欧元区出口商增强竞争力。
风险重重下,如何避免亏损
负利率如何发挥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凸显出COVID-19病毒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全球各国央行目前都在考虑将利率降至负值。许多央行已将QE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以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但随着其效果的减弱,进一步的量化宽松可能仅会产生非常小的作用。虽然央行们在谈论负利率,但这并不意味他们愿意接受负利率。央行的职责之一是保持灵活并且使用所有可用的货币工具,近期对负利率的讨论也提醒了市场这一点,即如有必要,央行已经准备好并且愿意使用所有选项。
当然负利率并不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万能药,负利率本身也会带来问题。银行依赖正利率来从其向客户的贷款中获取利润,而负利率实际上将银行的利润率降至了极低的水平。此外,尽管廉价的货币应该会促使消费者积极支出,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通胀。但如果人们担心自己的工作和未来的财务状况而抑制消费意愿,无论利率有多低,消费者还是会不愿意支出。
负利率对经济刺激的效果如何?
负利率是否有效目前还尚未定论,部分原因在于央行在使用负利率的同时还是用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全球各国推出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提振了市场流动性,增加了全球货币供应。如果经济增速和通胀未能上升,预计各国央行将进一步加大QE力度和负利率深度。此外,刺激性的财政政策也有望帮助经济从COVID-19的深渊中回升,不过经济复苏的轨迹仍是市场最大的未知数之一。
量化宽松(QE)如何影响外汇市场
如果各国央行认为将利率降至负值是合理的,可能预示着其他货币政策没有如预期一样发挥作用,由此向金融市场发出的强烈信号是,短期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不佳。虽然包括QE在内的其他非常规货币政策通常会在利率进入负值之前实施,但极端时期需要采取极端举措。